1.请各位归纳一下中考地理知识(全)
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、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,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。
2、通过精确的测量发现,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。 3、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,赤道周长4万千米。
4、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,制作了地球的模型——地球仪。在地球仪上用颜色、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、海洋、山脉、河流、湖泊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、形状及名称。
5、地轴只是人们假象的地球旋转轴。地轴穿过地心,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。
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;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。 6、在地球仪上,顺着东西方向,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,叫做纬线。
7、所有的纬线都是圆,可称为纬线圈;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,赤道最长,往两极逐渐缩短,最后成一点;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。 8、在地球仪上能画无数条纬线。
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,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,这就是纬度。 9、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。
赤道以北的纬度,叫北纬,习惯上用“N”作代号;赤道以南的纬度,叫南纬,习惯上用“S”作代号。北纬、南纬各有90°。
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°N和90°S。以赤道为界,北纬和南纬分别向北、向南排列,它们的度数逐渐增大。
10、赤道将地球分为南、北半球。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。
11、在地球仪上,人们把南北纬23.5°的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;把南北纬66.5°的两条纬线分别叫做南极圈和北极圈。12、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,分成低纬(30°N~30°S)、中纬(30°N~60°N、30°S ~60°S)、高纬(60°N~90°N、60°S ~90°S)三部分。
13、在地球仪上,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,也叫子午线。14、通过观察地球仪可知,所有经线都是半圆状;长度都相等;都指示南北方向。
15、在地球仪上能画无数条经线。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,人们也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,这就是经度。
16、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。从本初子午线向东、向西各分作180°,以东的180°属于东经,习惯上用“E”作代号;以西的180°属于西经,习惯上用“W”作代号。
以本初子午线为界,东经和西经分别向东、向西排列,它们的度数逐渐增大。17、在地球仪上,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,度数相同的经线各有一条,只有东经180°和西经180°相互重合为一条经线,即180°经线。
18、在地球仪上,我们看到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,叫做经线圈。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。
国际上习惯用20°W和160°E的经线圈,作为划分东、西半球的界线。19、在地球或地图上,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,叫做经纬网。
20、利用经纬网可以确立地面上每一点的位置,既方便又准确。第三章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、根据人们的计算,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%,而陆地面积仅占29%。
概括地说,地球上七分是海洋,三分是陆地。 2、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,北极地区是以海洋为主,而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。
3、我们把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,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,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,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。 4、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,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,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。
5、地球上的陆地共可划分为七个大洲,面积最大的是亚洲,其次分别是非洲、北美洲、南美洲、南极洲、欧洲和大洋洲。 6、亚洲、欧洲、非洲、大洋洲和南极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,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。
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欧洲和北美洲,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极洲。赤道横穿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部分。
我们生活的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、北半球。 7、亚洲和欧洲的陆上分界线:乌拉尔山脉、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 亚洲和非洲的陆上分界线: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陆上分界线:巴拿马运河 8、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,四周被太平洋、大西洋和印度洋环绕。
9、四大洋中,太平洋面积最大,其次分别是大西洋、印度洋和北冰洋。10、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。
它的面积比较小,一般靠近大陆,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大致隔开。11、海峡是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。
12、20世纪初期,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“大陆漂移假说”。13、20世纪60年代,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,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形成的。
板块构造学说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:①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,并不是整体一块,而是分成六大板块(亚欧板块、美洲板块、太平洋板块、印度洋板块、非洲板块、南极洲板块)。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。
③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,地壳比较活跃,多火山、地震。14、根据测量,大西洋在扩张,太平洋在收缩,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,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。
(可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) 第八章第二节 日本 1、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,领土由北海道、本州、四国、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。 2、日本国土面积狭小,人口稠密。
3、日本境内多山,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,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。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。
4、日本的海岸线曲折,有许多优。
2.中考生物地理重点
去百度文库,查看完整内容>
内容来自用户:扭摆的青春
中考生物地理知识点总结
地理的自然环境一、世界第一大洲1、地球位置: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、北半球。2、濒临海洋:亚洲北部为北冰洋,东部为太平洋,南部是印度洋。3、相临大洲及分界线: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、乌拉尔河、里海、大高加索山、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;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;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;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。4、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,也是跨纬度最广、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。5、亚洲分区: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、东南亚、南亚、西亚、中亚、北亚。6、中国位于东亚,东亚还包括朝鲜、韩国、日本、蒙古。7、中国北邻北亚,西邻西亚和中亚,西南邻南亚,南邻东南亚。二、地形和河流1、亚洲地形特点:地面起伏大,中间高,四周低;地形复杂多样,以高原、山地为主。2、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:鄂毕河、叶尼塞河、勒拿河注入北冰洋;黄河、长江、媚公河流入太平洋,恒河注入印度洋。3、河流分布特点: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、高原的河流,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。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、四周低。4、湖泊:里海~~世界最大的湖泊,咸水湖;贝加尔湖~~世界最深、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;死海~~世界陆地的最低点。三、复杂的气候1、气候特点:复杂多样,季风气候显著,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。5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:全年高温多雨;分布: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千米,领土跨越了亚洲和欧洲两部分。首都为莫斯科。33b.(3说明
3.初中科学地形和板块知识点总结,能多就多,谢谢了
3. 板快构造学说:(1)全球由亚欧板块、非洲板块、美洲板块、南极洲板块、太平洋板块、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,漂浮在软流层上,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。
其中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。(2)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(海沟、岛屿),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。
1. 地形的类型丘陵——地面起伏较小,海拔高度有高有低,相对高度小。平原——地面宽大,起伏较小,海拔明显较低,相对高度小(200米以下)山地——地面起伏明显,海拔高度较高(500米以上),相对高度较大高原——顶面较大,起伏小,海拔较高(500米以上),相对高度较小(和山地的区别)盆地——周围山脉,中部低陷,海拔高度有高有低,相对高度较小2.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(1) 等高线: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,就是等高线。
(2)地形和等高线分 布的关系。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。
4.鲁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
1、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,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。
2、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,顺着东西方向,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,叫做纬线。所有的纬线都是圆,可称为纬线圈;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,赤道最长,往两极逐渐缩短,最后成一点。
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。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,长约4万千米。
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,把地球分为南、北两个半球。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。
赤道以北的纬度,叫北纬,习惯上用"N"作代号;赤道以南的纬度,叫南纬,习惯上用"S"表示。 3、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,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,也叫子午线。
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;长度都相等,都指示南北方向。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,从本初子午线向东、向西,各分作1800,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,习惯上用“E”为代号,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,习惯上用“W”为代号。
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,作为划分东、西半球的界线。 4、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,这叫做地球自转,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。
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,也就是一天。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。
5、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,又围绕着太阳公转,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,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。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.50的夹角。
由于地球的公转,产生了季节的变化。 6、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,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,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,气候终年炎热。
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。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,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。
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。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、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,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,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,比寒带多,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。
7、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、图例与注记。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,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,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;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。
在地图上,通常是“上北下南,左西右东” 8、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,叫做海拔。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。
9、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,就是等高线。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。
坡陡的地方,等高线密集;坡缓的地方,等高线稀疏。 10、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%,而陆地面积仅占29%。
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。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、北美洲。
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、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。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。
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,全称为美洲。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。
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,四周被大洋环绕。 11、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、平原、高原、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。
山地 海拔较高,一般在500米以上,地面峰峦起伏,坡度陡峻,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。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: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--喜马拉雅山系;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,由落基山,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。
平原 海拔较低,一般在200米以下,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,常用“一望无际”来形容平原的坦荡。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。
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,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;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,地势中部高,四周低,高原、山地面积广,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。 12、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,如地壳运动、火山、地震等,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。
世界上火山和地震,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,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--喜马拉雅山脉地带。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,如流水、风、海浪和冰川等。
13、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、风雨、冷热等的大气状况。它是时刻在变化的。
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,一般变化不大。 14、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,气温有时高,有时低。
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(约14时);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。一年当中,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,北半球出现在7月,南半球出现在1月。
月平均最低气温,北半球出现在1月,南半球出现在7月。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,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。
15、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;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。夏季陆地气温高,海洋气温低。
冬季相反。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。
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,气温会逐渐降低。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,气温约降低0.6℃。
16、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: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;两极地区降水少;南、北回归线两侧,大陆西岸降水少,大陆东岸多;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,内陆地区降水少。 17、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:在赤道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百科知识网 » 中考世界地理知识考点总结(请各位归纳一下中考地理知识全)